驱动高科技浪潮的三份备忘录
《经济学人·商论》AI主题周
第一份备忘录是1995年比尔·盖茨给微软写的一封名为“互联网潮汐”(Internet tidal wave)的信,这封信解释了微软为什么下决心要all in互联网,吹响了微软视窗Windows和网景浏览器大战的号角,也推动了微软从PC到互联网时代的转型。
2002年,贝佐斯在亚马逊内部颁布了有关API的备忘录(API Mandate),API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的缩写。这份备忘录奠定了亚马逊成为当今的电子商务巨头和云计算领头羊的基础。当时贝佐斯发现亚马逊发展电商业务的前端人员与提供服务的后端工程技术人员协作不畅,无法支持业务的指数级增长,在备忘录中强调“所有的团队都要以服务接口的方式提供数据和各种功能,团队之间必须通过接口来通信”,以此确立了技术基础设施支撑电商业务爆炸式增长的流程。不要小看这一点,当亚马逊自己搞定了在互联网支撑指数级增长的基础设施之后,一旦它转换思维,将内部服务对外开放,就从零到一开创了云计算这一巨大的新市场。
谷歌的内部备忘录《我们没有护城河》(We have no moat),强调了一种危机感。护城河是巴菲特和PayPal帮硅谷教父《从零到一》的彼得·蒂尔都特别推崇的。《经济学人·商论》此前在讨论高科技企业的垄断议题时也曾经提出过担忧,担心这些富可敌国的平台企业跑马圈地,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谷歌的核心业务是搜索,脸书是社交媒体,亚马逊是电商等等。这份备忘录的核心观点是,AIGC发展太迅猛,很可能开源小模型也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让原本只有大公司才能支撑的大模型无从构建起护城河。引申下来,我觉得更重要的一层涵义其实是高科技公司在移动互联时代建立起来的一系列优势也可能被AIGC所破解,这才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首先,我们的确到了下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时代,即所谓“The Next Big Thing”已经到来。与互联网浪潮,云计算浪潮一样,生成式AI将带来一系列巨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和前两次浪潮一样,让在位的大企业感到生存危机。而三分备忘录都是对危机的解读——如果不做改变,微软成为被遗忘的PC时代的弄潮儿,如果不抓住理顺支持内部服务管理的机会,亚马逊非但无法持续将自己的电商业务规模扩大,也不可能在恰当的时机转换思路,将内部的能力对外开放,让众多初创企业可以通过API调用亚马逊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在云计算领域领先五年的发展。当然,谷歌这篇备忘录也是危险与机会并存——核心业务搜索可能完全被颠覆,但如果它意识到护城河已经没有了,其转型的行动力也会特别迅猛。
展开第二点之前,简单介绍一下《经济学人·商论》APP本周推出的AI主题周,汇集《经济学人》近期分析AIGC的八篇深度文章,既探讨技术的发展,也分析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创新,还就AI到底会取代更多工作还是会大规模增强生产率进行辩论,最后也邀请外部专家比如《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陈述对这轮AIGC的看法,分享他们的担忧:比如互动式假新闻会给社会造成多大的混乱。
其次,谷歌的这份备忘录指出了AIGC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普惠性”。开源的小模型虽然调用的参数比大机构的模型要小很多,但效果似乎不错。谷歌自己也已经在移动手机端发力,在手机上做了一个名为Gecko的缩小版模型,可以利用手机的算力来提供提供搜索互动和简单邮件回复等功能。与调用基于云端的大模型相比,手机端的GPT要便宜得多,响应速度也更快。目前Gecko每秒可以处理16个Token。Token是大模型的专有名词,就是将文本拆分成的字符块,中文译作语素。以平均一到两个语素代表一个单词来计算,手机内置GPT现在也能每秒输出十个单词左右,与人互动绰绰有余。如果大家对大模型背后的技术感兴趣,推荐本周《经济学人·商论》的另一篇深度文章《大型创造性人工智能模型将改变生活和劳动力市场》。
很明确,AIGC是今年乃至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作为下一代通用型的技术,它也会对工作、教育、社交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主编的《经济学人·商论》将持续从多维度去追踪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妙投 x 《经济学人·商论》联合订阅开放中: